尽管中国拥有14亿人口,但还是想方设法提前十年完成了联合国确立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两项最重要任务,更好地诠释了中国取得的成就。联合国提出的17个目标中,消除贫困和饥饿恰恰是前两个目标。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发展中,超过8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为了对这个数字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只要记住一点:目前南美洲12个国家的总人口刚刚超过4亿。
中共十八大强调了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将消除贫困作为最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际上,自2012年11月习近平就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解决贫困问题以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了首要任务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任务。正因为如此,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亲自参与。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这是对一个真正挑战的回应。他指出,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和多么富有,如果没有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贫困地区往往会继续存在。他还表示,仅凭传统的援助和补贴办法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要真正成功地解决贫困问题,还须在理解和应对方式上进行创新。贫困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顺利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习近平提出的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组成部分。
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概念很有创新性。这一概念还强调,我们需要准确和深刻地理解贫困现象的内部和每一个具体现实,并确定对受益人、资源使用、项目设计、针对贫困家庭的措施的执行情况、管理负责人和扶贫结果进行精确监测。换言之,在这一概念中有一张详细的路线图,说明如何在消除贫穷方面取得成功;贫困家庭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帮助和机会,凭借自身力量获得更加富足的生活。
2007年9月,我离开巴西来到中国西安,迄今在华已经工作生活了13年。这些年来,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变化。我走遍了中国几乎所有的行政区域,寻访了大城市和小乡村。在我刚到中国的那几年,基础设施仍然是这个国家发展的重点。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人们似乎离这一发展的福祉相距甚远。
2019年7月,时隔6年多,我再次来到了我抵达中国最初几年生活的地区。这里所发生的变化真是令人惊叹。当时几乎与世隔绝的人们现在通过先进的交通、服务和通讯网络相互联系。农业发展显而易见,一些以前几乎不存在的经济活动,如乡村旅游和与跨区贸易,现在十分普遍。当然,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归功于精准扶贫政策,这项政策积极地改变了各个社区的面貌,为当地居民增加了在过去难以想象的收入。
我在浙江生活了五年,经常和妻子一起去农村采摘水果,更好地感受大自然,享受独特的地方气息。中国各地网购很普遍,可以直接从小农户那里采购各种食品。我分享一个故事:在中国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在广西可以找到巴西人早餐中最受喜欢的食物之一——木薯。对于大多数巴西人而言,这是一种常见食物,主要生长在巴西北部和东北部——我的出生地。这个发现重新激起了我的情感记忆,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这也使我认识到,中国人民,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和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开始越来越受益于国家发展带来的福祉。因此,尽管依然存在不少困难,但各地日益繁荣的景象显而易见,从儿童到老年人,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改善。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对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造纸、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还通过茶、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创造了跨越几个世纪的壮举,激发了不同民族的想象力。长城、京杭大运河和都江堰灌溉系统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在用于防御和内部发展方面而建造的伟大工程。除此之外,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众多继续影响现代世界的思想家,他们留下的深厚哲学遗产是中国文明力量和人民攻坚克难无可争辩的证明。今天,可以从消除贫困的伟大成就中看出这一点。
今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水灾、国际政治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仍然信心十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超过7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正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取得胜利。 (李津青 译)
(作者为巴西圣保罗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职于浙江外国语学院)